济海云帆

一个职业媒体人的喜怒哀乐,一个词曲创作者的爱恨情仇,一个业余吉他手的酸甜苦辣,一个手机摄影师的春夏秋冬

刚刚CCTV6在播《爱有来生》

虽说人性的挖掘并不深,但这样的故事确是我一直想写而写不出来的,拍得还算可以,不过某些地方稍有点恐怖。

看来的同学可以听一下这首歌:陈珊妮《来不及》

==============

从豆瓣上看到一则影评,前面有两段话,但作者被删,不详,我把它续成了一首歌词:[separator]

今生的我还在等
前世诀别的一泪词
手握杏叶的承诺
而你此刻身在何处。

如今的我仍在煮
青花瓷杯的半盏茶
可你转世的脸孔
究竟轮回在哪一户。

我还记得那一天
你我曾擦身而过
等我们蓦然回首
你我谁还停留原处?

爱真的有来生吗?
杏叶下我静等轮回答案
当我看你幸福的脸庞
我知道你已不是曾经模样

爱真的有来生吗?
茶杯中我信守曾经誓言
当我记起杜鹃的花火
我知道你已不需要
我所能给的幸福……

2010-5-23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1520)  /  

阿拉侬?我和你?我被雷到了。

此前不是很关注SB会,开幕式也没关注过,也没听过原版的主题曲,《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两天传说中文版出来了,名字叫《阿拉侬》,兴致一来,就听了一下。想了解详细和试听的同学,可以点击==>[url=http://bbs.xiege.net/viewthread.php?tid=6200&page=1]这里[/url]<==。

不听还好,一听就被雷到了,尤其是那个咚咚咚咚的鼓点,还有那个“阿拉侬侬侬”。我甚至质疑,这就是音乐大师谭盾的作品?这个节奏,怎么让我想起一堆人举着长矛围着火堆跳舞。刘德华唱的部分好像不是很多,但唱得怎么好像睡着了的感觉?编曲算是中西结合的,但我怎么听怎么别扭,无论是编曲,合音部分,尤其是作曲,当然作词也要算一份。

算了,我实在太口拙了,没办法形容这样的歌曲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我觉得,这样的歌曲,既不民族,也不世界……

2010-5-22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2083)  /  

链接里加了我喜爱的乐人

全部链接至百度百科,加完后才发现,我喜爱的几乎全是创作型的。

2010-5-21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1842)  /  

鸣谢

目前本博使用的主题是由yaoyao移植自emlog,由于此信息置放于底部实在不雅观,特此鸣谢。

2010-5-16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1320)  /  

写歌论坛由于不明原因部分地方无法访问

2010.05.13更新以下内容:

目前写歌论坛已可以访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把域名的A记录全部删除,重新输入一遍。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如果有同样问题的可以试一下。


=====================================

我自己也不能访问。非常奇怪的问题。

可能通过以下代理IP方式获得访问,但不稳定,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

代理IP为:222.77.14.54[separator]
端口:80

本站是同一域名商,设置也一样,但可以访问。测试结果也正常:http://www.hyperspin.com/quicktest.php?action=result&qtid=383218&r=1944

但写歌论坛的的测试结果却是各国都不行:http://www.hyperspin.com/quicktest.php?action=result&qtid=383222&r=3779

PING 它的IP也不通,有时通了,但要么IP是原来旧的,要么就是没见过的IP。

可能是DNS服务器有误,把本机的DNS改为

主DNS:202.181.202.140
备用DNS:205.252.144.228

据称这是香港的DNS,可以访问,但同样不稳定,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

2010-5-12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2057)  /  

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不算是影评的影评,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影评。
——题记。

一,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简介(转自网络)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他的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选“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科幻短篇”,Jerome Bixby还曾参与著名科幻电视剧集《Star Trek》(1966~1969)的剧本编写。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separator]

二,我们在嫉妒别人天生而来的优势
电影中,心理学家威尔的妻子刚在前一天去世,所以当他听到一个人可以活14000年的时候,心理激动得不行。凭什么你可以永远不老,凭什么我们就得死去。基于这样的嫉妒,很多时候,人们便会冒出一种“他是吸血鬼,吸走了我们的灵魂”的理由,而将其致于死地,才发泄人们的痛快。
这要分几个层面来讲。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个如此嫉妒?其实一个学画画的人也许会嫉妒同班同学的眼睛天生为什么会对色彩如此敏感,但他对同班一个人的体育天分很好并不会太在意。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同一个领域里面,另外的人给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像上面的例子,由于别人的画画天分比自己好,说不定升学的机会就被人抢了,在学校里“画画尖子”的头衔也落旁人头上了。这个层面来说,是局部人对局部人的嫉妒。
往大了的层面上说,人为什么会嫉妒人,尤其在中国,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大家都不怕穷,就怕分配不平均。这是基于天朝几千年来分配不均而言的。这个问题我想并不用深说,毕竟我们能看到的掌握财富的,和掌握社会最佳资源的人是如何获得这一切的。换个通俗的话来说,为什么天朝会出现如此多“仇富”的人,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仇富”的人会少很多。这里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朝的仇富是因为没办法得到那个富,很多人的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是靠某种话语权或者别的权利而获得。但一些国家和地区,富的人所得来的“富”,很多是个人努力的成果,能给人启示,有个奋斗的目标。当然,如果是“富二代”,其实民众对其的态度只停留在嫉妒上,很多时候并没达到“仇”的层面上。
如果一个人永远不老,人们到底是在嫉妒什么,非要把这个人“整死”不可。其实人们不是在嫉妒这个人,真正的本质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害怕死亡,反而整出了比死亡还更恐怖的东西。
羡慕和嫉妒是个同义词,区别在于羡慕是很客观的,而嫉妒是带酸性成分的,在这种酸性成分作用下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是应该羡慕,什么事情是应该嫉妒,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称。我理解威尔那么大的反应,正常人可能会有的反应,何况那是一个爱人刚逝去的人的反应。只不过,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我想羡慕应该是会多于嫉妒。

三、长生不老就快乐吗?
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但不可以有情欲,所以神仙不会快乐。但神仙都是人杜撰出来的,谁又知道真正的神仙是不是这样子。在这个影片中,这个男人经历了一万多年,爱过的人和被爱的次数,都是“不计其数”,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每一次都是心爱的,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你说他快乐不快乐?很多人想当然的会觉得一辈子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快乐,不管时间是多长多短。但站在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的角度上,这还成立吗?
快不快乐,你只有问他自己才知道。电影中,威尔最后竟然就是他的儿子,你看他在处理威尔死去的事情,表情是多么的平静。如果他自己承受不了,我想这一万多年,他应该自杀了很多次了吧。

四,人在短暂拥有才能知道真正的价值
很小的时候就有一句话,叫“书非借不能读”。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借”的,谁能够真正拥有一样东西?今天我买了一件新衣服,但衣服总会旧的,总会烂的,总会不合穿的,你总会有一个理由它就不存在了。你的箱子里还能保存你从小到大穿过的所有衣服?很多东西你以为拥有,其实都是过眼云烟。你以为自己拥有那栋房子,也许10后就要拆迁了,你以为你拥有你那一付貌比潘安,美过西施的脸蛋,但总有一天它们都会逝去,直到化为尘土。你没有真正拥有过任何东西。
一万多年,主人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时间而已。梵高的画可以随意地放在车尾,满屋的家具可以捐献。这些都算什么呢,过烟云烟而已。人都是,物更何以堪?
很多时候,我们想拥有一样东西,并不是这件东西对你有多实用,而是在满足你的占有欲而已。你没得到它,你会很想得到它,当你得到它,也许你就会把它暂且摆在一边,忽略它的实用价值,而是物色其他你还没拥有的东西。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到最后,你以为得到了一切,其实你什么都没得到。你只是这些东西的保存者、收藏者而已。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五,什么才是好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2007年拍的时候花了10万美元,这个价钱在中国,也就是一套房子的钱。我都觉得拿国产片去跟它比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两者唯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是电影。
一部电影好,跟视觉和听觉是悉悉相关的。但不是一部视觉和听觉效果好就是好的电影。在香港的电影中,周星驰搞笑出彩多数出自于有点智慧的对白,这样的幽默最让人津津乐道。但香港式的笑话,却多是刻意去营造一些搞笑的桥段,其实就像是小丑逗笑,一点都不好笑。
要撞击人们心里最柔软的一面,是应该把视觉和听觉效果建立在剧本之上,为其服务,才会有震撼而伟大的作品诞生。就像是一首歌,如果曲子本身很难听,那么你把它编得再好,它也只是修饰了一下而已。

六、懂得越多的人越容易感到恐惧
影片里面其他人,基本都是专家,都是教授,在各自领域里面都是佼佼者,但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忽悠,越容易让他们感到恐惧。反过来,同样的道理,我不认为这部片在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中会引起共鸣。
人活在世上,一方面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在用经验去验证这个知识,然后对其深信不疑,但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些是不对的,但你又没有办法反驳他,你就会感到恐惧。所以影片中那个对宗教虔诚的女人,反应如此也不奇怪。她一直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但最后临别一吻,却活脱脱了把主人公当成耶苏来吻。她无法相信,但也找不到理由不信。于是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些时候,忽悠不就是靠这些嘛。怪不得有人提议说金融学校应该拿这个剧本当成营销的教材来学习。
人类一直在探索未知,但永远也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古代的人把它交给宗教解释,今天还是如此。其实在我看来,宗教和哲学应当解决的是“唯心问题”,不管人是怎么来的,关键的需要问题在于,人为什么要活下去,应该怎么活下去。这才是本质的问题,也是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2010-5-3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1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