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海云帆

一个职业媒体人的喜怒哀乐,一个词曲创作者的爱恨情仇,一个业余吉他手的酸甜苦辣,一个手机摄影师的春夏秋冬

关于茶

今晚闲来无事,便泡了一壶朋友送的“乌冻单枞”(不知这种跟“凤凰单枞”有何区别了),才喝一泡,想着在网上看看关于茶的一些资料信息,多学点东西,一搜一看,还真学到了一些,以下说说印象较深的。

开说之前,先秀一秀刚刚杰作。因为刚刚泡茶时看到茶壶盖没有线扎着,所以在洗或者在泡茶过程容易摔坏,虽然也不是什么名贵的茶壶(是一套同学给的一百几十元的工夫茶具中的一个),但也得配上条线才行。思来想去,似乎这种线都是使用戴首饰的那种红色尼龙线,所以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以前买过剩下的一条。但面对这茶壶,没扎过,听说还有能把它扎成有点像中国结的,咱不会啊,只能自己捉摸了。于是我先把线在盖柄上打结扎紧,灵机一想,便打两圈结为一组,像编辫子一样编了起来,编长一点后,发现,呀,还真有模有样的,于是要茶身的柄上打了个漂亮的半个蝴蝶结,大功告成。如图:
[img][attach]5[/attach][/img]

今晚看了一些视频,才发现原来唐代的人喝茶是用碗的。为什么用碗呢?这是因为跟当年制茶工艺有关。当年是把茶叶摘下来后,煮熟了捣烂成泥,再把它像做砖的样子把它制成一块一块。喝的时候敲下一块,磨成粉末,水在锅里烧开了后不断旋转,形成水涡,再把茶末放到涡中心去,便成茶末茶渣混为一体的茶汤。那时候就用碗喝这些汤的,所以当时候的茶真的是煮的,而不是泡的。现代的茶中似乎有一种叫“玉露”的茶也是煮的,日本也是在唐代的时候传进了中国的茶,所以日本的茶的工艺有点像“玉露”。

宋代喝茶跟唐 代有点相似,从明代开始,茶才慢慢是泡的。泡茶的工序在这时慢慢形成,清朝时非常鼎盛,工夫茶也是这些时候慢慢兴盛。从古代到现代,茶具一直在变化着,泡茶的有茶壶、盖碗等。而喝茶的茶杯,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势,直至现在这样的大小。茶具有紫砂的,陶土的,陶瓷的。一般紫砂茶壶使用比较普遍,但在我的家乡,却是使用盖碗的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大概是这样子吧。潮汕地区比较有名的茶叶是凤凰茶,这种茶是条型状的。潮汕地区的人喝茶传统以来都是条型状的多,用盖碗方便得多,所以形成了这种习惯。紫砂壶本身泡茶更好,所以现在的凤凰茶也有把它做成粒状的,名为“龙珠”。

以前的人喝茶,要烧炭,舀水,烧水,烫杯等等一堆程序。现在则简化了不少,起码煮个开水就方便得多。可能正是这种进步,使人的脚步越来越快,形成了浮躁的心理。现在真羡慕那种悠然自得的那种淡定啊。

2009-1-14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1347)  /  

静电啊静电

如果你要问我这个冬天最怕什么,我只能说是:静电。不完全统计,这个冬天入冬以来,家里的门把,LP的脸、手、衣服,汽车的车门,电脑的机箱,商场的扶手等等等,已被电了数以百次。今天再次出去,果不其然地被车门电了好几把,每下车一次就电一次,恐怕都落下了“车门恐惧症”。

但是看到别人好像鲜有被电的时候,就像今天,同车的有好几位同仁,咋就没听他们说有电?昨晚跟LP到衣服店看衣服,我们同时拿一件衣服时也被电,以致放手衣服飘到了地上,老板却觉得奇怪:我卖的衣服怎么会有电?

后来在网上查了查,冬天有静电是很正常的,要消除静电,尽量挑纯棉的衣服,这样电会少很多。我想了想,我买的衣服少有超过百元的,可能问题出现在此,这些衣服含了许多其他容易产生静电的衣料,所以导致我频频被电。看来,从这件小事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穷人老要被欺负,穿件廉价衣服不单会被“人”看不起,“电”也看不起你。电你丫的,快快赚钱买好衣服去!

2009-1-11  /  济海云帆  /    /   闲扯杂谈   /  评论(0)  /  浏览(1331)  /  

留在岁末的离歌2008

你还在走吗?
还是你原地踏步了?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
走了,转了,停了。

一年就是一段旅程的回顾,
过去的,你后悔吗?
未来的,你期待吗?

成长不知是不是一件好事,
一年过去,又长一岁,
你不能改变,
我也不能改变。

回忆就像回头,
刚走过的路车辙是深是浅,
或者原本以为是直走的,
回头看,真是直的吗?

还记得那一片风景好看,
彩虹漫天,花瓣遍野,
好景在那个地方,
兜一圈,我们是否在寻找我们已经得到的?

不要再去衡量得失,
得,失
一切终将成为过去,
好事,坏事,
如此。

你在继续寻找,
我也在继续寻找,
找到的,不要,
要的,没找到。

头,还是要朝前,
方向才会不变,
偶尔回头,
是检验自己的方向。

路就在脚下,
继续走,
有一天不经意地再回头,
原来,
我们又走了老远。

林一帆写于2008.12.31

2009-1-1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1423)  /